唐氏筛查
唐氏筛查(Down Syndrome Screening)是孕期一项核心的染色体异常筛查项目,主要通过检测孕妇血液中的特定生化指标,结合孕周、年龄等信息,评估胎儿患21 - 三体综合征(唐氏综合征) 、18 - 三体综合征、13 - 三体综合征的风险(均为染色体数目异常导致的严重出生缺陷)。它并非 “确诊检查”,而是通过 “风险值” 筛选出高风险人群,以便进一步精准诊断,避免漏诊或过度医疗。
唐氏筛查针对的 3 种染色体异常,均会导致胎儿严重的智力、器官发育障碍,且目前无有效治疗手段,筛查的核心目的是 “提前识别风险,帮助家庭做出理性选择”:
21 - 三体综合征(唐氏综合征):最常见的类型(占染色体异常胎儿的 90% 以上),因 21 号染色体多一条导致。患儿表现为严重智力低下(智商通常 25-50)、特殊面容(眼距宽、鼻梁低、眼裂小)、生长发育迟缓,且易合并先天性心脏病、消化道畸形,多数寿命缩短(约 50% 在 5 岁前死亡,少数存活至成年但需终身照顾)。
18 - 三体综合征(爱德华氏综合征):因 18 号染色体多一条导致,患儿多有严重多器官畸形(如心脏缺损、肢体残缺、颅脑畸形),90% 以上在胎儿期或出生后 1 年内死亡,存活者也存在重度智力障碍。
13 - 三体综合征(帕陶氏综合征):因 13 号染色体多一条导致,患儿常合并致命性畸形(如前脑无裂畸形、眼部畸形、心脏缺陷),95% 以上在出生后数天至数月内死亡,极少存活超过 1 岁。
根据筛查时间,唐氏筛查分为两类,临床通常建议 “孕早期 + 孕中期联合筛查”(准确率更高),或单独选择孕中期筛查(最普及的类型):
无需空腹:多数医院的孕中期唐氏筛查无需空腹(血清学指标不受饮食影响),但部分医院若同时安排其他检查(如血常规),可能建议空腹,可提前电话确认;
提供准确信息:需告知医生末次月经时间(若月经不规律,需提供孕早期 B 超单,用于核对孕周)、身高体重(计算风险值需用到体重)、既往病史(如是否有糖尿病、流产史、染色体异常胎儿分娩史);
避开特殊情况:若近期有感冒、发热、服用药物(如激素类药物),需告知医生,可能影响血清学指标,导致结果偏差。
护士抽取孕妇静脉血(约 3-5mL),检测血液中的生化指标(如 AFP、β-HCG 等);
实验室将检测结果与孕妇的孕周、年龄、体重等信息输入专用软件,计算出胎儿患 3 种染色体异常的 “风险值”;
结果通常在 1-2 周后出具,由医生解读并告知后续处理方案。
唐氏筛查结果以 “风险值” 表示(如 1/2000),代表 “胎儿患病的概率”,而非 “确诊”,核心区分 “低风险”“临界风险”“高风险”:
错。虽然 35 岁以上高龄孕妇是染色体异常的高危人群(35 岁孕妇唐氏综合征风险约 1/350,40 岁约 1/100),但80% 的唐氏综合征患儿出生于 35 岁以下孕妇(因年轻孕妇基数大)。因此,无论年龄大小,均建议进行唐氏筛查(或选择更精准的无创 DNA)。
错。唐氏筛查的检出率并非 100%(孕中期单独筛查约 60%-70%,联合筛查约 85%-90%),存在 “假阴性”(实际患病但筛查提示低风险)。若后续产检(如大排畸)发现胎儿结构异常,仍需进一步检查染色体。
错。高风险仅代表 “概率高”,而非 “确诊”。以 1/270 的临界值为例,风险值 1/100 的孕妇,胎儿实际患病概率约 10%(90% 为假阳性);风险值 1/50 的孕妇,实际患病概率约 20%(80% 为假阳性)。必须通过羊水穿刺等确诊检查才能明确。
三者定位不同,需根据风险等级选择,核心区别如下:
以下高危人群,唐氏筛查的漏诊率较高,临床建议直接选择无创 DNA或羊水穿刺,避免延误诊断:
年龄≥35 岁的高龄孕妇;
既往有染色体异常胎儿分娩史(如唐氏综合征患儿);
既往有反复流产史(≥2 次自然流产)或胚胎停育史;
孕早期 NT 超声提示增厚(≥2.5mm)或其他结构异常;
夫妻一方有染色体异常(如平衡易位);
孕期服用过可能导致胎儿畸形的药物(如某些化疗药、抗癫痫药)或接触过辐射。
唐氏筛查是孕期 “性价比高、无创安全” 的基础筛查项目,核心价值是 “低成本筛选高风险人群”,为后续精准诊断铺路。无需因 “低风险” 放松警惕,也无需因 “高风险” 过度恐慌 —— 关键是遵医嘱完成后续检查,科学评估胎儿健康状态,才能最大程度保障母婴安全。建议孕妇在孕 11-13⁺⁶周(孕早期)或孕 15-20⁺⁶周(孕中期)按时完成筛查,切勿因忽视而错过最佳干预时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