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7~40周:每周产检 ・ 胎心监护 ・ 宫颈检查
文章导读:
37-40 周属于胎儿足月阶段(孕 37 周后出生的胎儿为足月儿),此时胎儿已具备独立存活能力,随时可能发动分娩。产检频率升级为每周 1 次,核心围绕 “确保胎儿宫内安全”“评估分娩条件(尤其是宫颈成熟度)”“及时识别临产信号” 展开,为顺利分娩做好最后准备。以下是该阶段产检的详细指南,含胎心监护、宫颈检查的核心要点及整体流程:一、每周产检:整体流程与常规监测(基础保障)37 周后每次产检时长约
37~40周:每周产检 ・ 胎心监护 ・ 宫颈检查
37-40 周属于胎儿足月阶段(孕 37 周后出生的胎儿为足月儿),此时胎儿已具备独立存活能力,随时可能发动分娩。产检频率升级为每周 1 次,核心围绕 “确保胎儿宫内安全”“评估分娩条件(尤其是宫颈成熟度) ”“及时识别临产信号” 展开,为顺利分娩做好最后准备。以下是该阶段产检的详细指南,含胎心监护、宫颈检查的核心要点及整体流程:
37 周后每次产检时长约 30-60 分钟,流程相对固定,先完成常规监测,再聚焦胎心监护和宫颈检查,所有项目均为 “分娩前安全排查” 服务:
37 周后所有孕妇每周必做 1 次胎心监护(高危孕妇如妊娠期糖尿病、高血压需增加至每周 2 次),核心是通过 “实时监测胎心与胎动、宫缩的关联”,排查胎儿宫内缺氧(足月后胎盘功能可能逐渐下降,缺氧风险升高)。
准备与操作:
结果判断与处理(足月后标准更明确):
37 周后医生会根据孕妇情况(如是否有宫缩、预产期临近程度),建议 1-2 次宫颈检查(内检),核心是通过 “触摸宫颈” 评估宫颈成熟度,判断 “近期是否会发动分娩”“能否经阴道顺产”,避免盲目等待或过早干预。
预测分娩时间:宫颈越成熟(软、短、扩张),越容易自然发动,通常成熟宫颈 1 周内发动概率高;
指导分娩方式:若宫颈成熟度差(硬、长、未扩张),且有妊娠期糖尿病、高血压等并发症,医生可能建议 “促宫颈成熟后催产”,避免过期妊娠(超 41 周未发动);
排查分娩障碍:内检时可同时触摸 “胎头位置”(是否入盆、是否有胎位异常如枕后位),评估 “头盆是否相称”(胎头过大或骨盆狭窄可能需剖宫产)。
准备:检查前需排空膀胱(避免膀胱充盈影响触摸准确性),穿宽松下装(方便脱卸),躺在产检床上,双腿弯曲分开(类似妇科检查姿势);
操作:医生戴无菌手套,蘸取润滑剂,将手指伸入阴道,触摸宫颈的 “软硬度、长度、扩张度、位置”,同时感受胎头位置,过程约 1-2 分钟;
感受:可能有 “酸胀感” 或轻微不适(类似月经期间的坠痛),但通常不剧烈,放松身体(避免紧绷腹部和腿部)可减轻不适感,检查后可能有少量阴道分泌物带血丝(宫颈黏膜轻微摩擦所致,1-2 天内消失,无需担心)。
医生会用 “Bishop 评分” 给宫颈成熟度打分(满分 13 分),分数越高,顺产概率越高,催产成功率也越高:
评分≥8 分:宫颈成熟,自然发动概率高,若需催产,成功率约 80% 以上;
评分 4-7 分:宫颈未完全成熟,需先 “促宫颈成熟”(如用药物或机械方法软化宫颈),再催产;
评分<4 分:宫颈不成熟,短期内难自然发动,若无并发症,可继续等待 1 周后复查;若有并发症(如高血压),需住院促成熟。
规律宫缩:每 5-6 分钟 1 次,每次持续 30 秒以上,且强度逐渐增加(如腹痛越来越明显);
见红:阴道流出少量 “粉红色或褐色分泌物”(宫颈扩张时毛细血管破裂所致),通常见红后 24-48 小时内发动,若出血量多(类似月经量),需警惕 “前置胎盘出血”,立即就医;
破水:阴道不受控制流出 “无色透明液体”(可能是少量持续流出,也可能是大量涌出),无论是否有宫缩,均需立即平躺(垫高臀部,避免脐带脱垂),拨打 120 就医(破水后易感染,需在 24 小时内评估是否催产)。
孕 40 周:若宫颈成熟度好(Bishop≥8 分),医生可能建议 “人工催产”(如用缩宫素),避免过期妊娠(超 42 周胎儿缺氧、羊水过少风险升高);
孕 40-41 周:无论宫颈成熟度如何,均需增加产检频率(每 2-3 天 1 次),加强胎心监护和超声监测(看羊水),若羊水减少(<5cm),需立即住院催产;
孕 41 周后:原则上需住院干预(促宫颈成熟 + 催产),不建议继续等待。
分娩方式:根据宫颈条件、胎儿估重、胎位、并发症,明确 “能试产” 还是 “建议剖宫产”;
无痛分娩:确认医院是否有 “无痛分娩” 服务,需满足哪些条件(如宫口开至 2-3cm);
陪护政策:了解分娩时是否允许家属陪护,需要准备哪些证件(如身份证、医保卡、准生证);
待产包:确认医院提供哪些物品(如婴儿包被、产褥垫),自己需补充哪些(如产妇卫生巾、新生儿衣服)。
37-40 周的产检是 “分娩前的最后冲刺监测”,核心是通过 “每周常规检查 + 胎心监护 + 宫颈检查”,在保障胎儿安全的前提下,精准判断分娩时机和方式。无需因 “内检不适” 或 “胎心监护偶尔波动” 焦虑,重点关注 “医生的综合评估” 和 “自身临产信号”—— 只要规律产检、遵医嘱,就能为足月分娩做好充分准备,安心迎接宝宝到来。
相关关键词: